从《我家那闺女》看“情感自足”型女性的恋爱

摘 要

  神马?王鸥工作室全员均为单身女性? 这些年龄从23到38岁,年龄差横跨15年的姑娘,工作能力强、能赚钱养活自己、且有富足的精神生活,但她们真的不需要恋爱吗?最新一期《我家那

神马?王鸥工作室全员均为单身女性?

这些年龄从23到38岁,年龄差横跨15年的姑娘,工作能力强、能赚钱养活自己、且有富足的精神生活,但她们真的不需要恋爱吗?最新一期《我家那闺女》将这个话题推到了公众面前,引发广泛热议。

有人表示不解,为什么自身条件越优秀的姑娘,越单身?

王鸥的解答或许能让人嗅到一些蛛丝马迹——姑娘们不是不谈,而是不轻易谈,除非满足“高且帅”的择偶标准。

《我家那闺女》飞行嘉宾陈翔扎心评价:“电影看多了,忘记生活原本的样子。”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有网友持不同意见,认为“这其实是好事儿,说明现在女孩有自己的想法”。

那么,当女性有自己的事业、有足够经济基础和强大的内心支撑,并且生活的密度被自我需求填充到饱和后,她们还需要恋爱吗?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全新恋爱观究竟是怎样的?

经济独立、精神富足

导致当代女性的“恋爱欲”降低了?

是择偶条件过高?还是更多女性经济独立、精神富足,以至于不愿意为“恋爱”所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情感成本乱买单?抑或是社会对单身女性的生活方式给予了更多尊重与认可?

事实上,单身的理由千千万,以上的说法都能成立。

以往,在大众认知中,是否有伴侣无疑是评判“适恋”、“适婚”女性幸福与否的重要标准。然而,于当代独立女性来讲,这种评判标准已经OUT了。

有调查显示,在当代单身女性中,有接近80%的女性并没有因为单身而感觉内心孤独、生活空虚,反而觉得有更多的时间来充斥自己,对她们来讲,选择契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更能令自己快乐,令自己活得有价值。

这种新型恋爱逻辑,在《我家那闺女》中被体现得十分明显。在最新一期节目中,王鸥透露工作室的所有员工目前都单身,且很多一次恋爱都没有谈过,但她们的生活很充实,心态很阳光。

当然,不可否认,很多人依旧对单身女性有偏见。32、37、38……这个年龄段的大多被称为“大龄剩女”,女性3字开头的年龄在老一辈眼里看来有些尴尬,爱保媒的三姑六婶甚至认为她们应该尽快找到感情归宿,为了加速“嫁出去”的效率,应该降低择偶标准。

但是,在新时代女性看来,无论任何年龄单身,都是“我自己的事儿”。因为她们在最好的年龄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经济独立,事业有成,有时候也并不是不想找,而是感觉“已经过上了想要的生活”,爱情之于生活,也只是之锦上添花的调味剂而已。

这就是姑娘们成天呐喊的“单身一时爽,一直单身一直爽”。

很多人可能都会主持人一样发问:“从来都不谈恋爱,难道不好奇吗?”

也有很多人会像王鸥一样反问:“是手机不好玩吗?”

的确,当女性的“恋爱欲”已经被生活所填充,到底还该不该谈恋爱成为了一个难以得到答案的问题。之前王鸥在节目也表示到,本以为年纪大了会很渴望爱情,但当发现自己一个人也可以过的很好的时候,就不想走出舒适圈,不想改变。

节目中“老舅”张晓龙的一句话很值得深思,“现在的女孩子照顾自己照顾得那么好,还找男朋友干什么?”

对啊,当一个女孩经济独立,有自己的爱好和事业,内心足够强大且可以满足自己的各种精神需求,她对于爱情选择的权利自然也更多样。

纪实性观察类节目

记录与瞭望“情感自足”型女性的恋爱观

“记录”与“观察”作为探求社会发展历程及人物成长历程的两种手段,无论单拎出哪一种,都是做出优质文化内容的不二选择。《我家那闺女》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将二者进行了有效融合。不仅用“记录”的形式白描式地揭开现象,更通过“观察”和探讨的方式去寻觅问题的根源,与现实世界无缝对接。

尤其在这一季的节目中,几位“闺女”的生活状态与观察者们的思维辨析碰撞出了不少火花。相比第一季节目中对女性嘉宾“恋爱难”的解读,新一季《我家那闺女》对现代女性的恋爱价值观给予了更多元化的展现,为我们展现了“情感自足”型女性的独特魅力。

节目中最值得让人反复品味的桥段莫过于最新一期中李维嘉与王鸥的对话。李维嘉问王鸥:“你工作室的女生们哪里优秀”,王鸥回答“执行能力强、工作能力强、会赚钱”,而维嘉调侃:“这不是吸引男人的(条件)”。

王鸥激动反问:“一个女生会赚钱,这不是优点吗?”

看似是玩笑式的回击,却多少体现出当下男女思维的不匹配。大众思维认为“工作能力强”对于公司员工来说是个优点,但是对于谈恋爱来说,却成了致命的缺点,即使在人人认为“男女平等”的当下,这种固化刻板思维仍然很难扭转。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女性自我意识觉醒步伐的进程,已经有很多姑娘完成了恋爱观的解放,将自身从“到年纪就要恋爱、嫁人”的束缚中脱离了出来。

从网友“当代女性已经不需要谈恋爱了”的态度不难发现,“高质量单身”的生活态度有庞大的群众基础。

不再顺应男性的要求塑造自我,而是勇于张扬自我个性,尤其是在感情问题上,更是要充分表达出自我独有的特质,《我家那闺女》所呈现的“情感自足”型恋爱观恰恰映衬了当下女性们的崭新爱情观。

对于王鸥来说,对待感情异常的冷静,从来不会刻意的把“恋爱”规划到自己未来一年或几年的打算中,而对待事业却饱含着冲劲。即使到了“适婚”年龄,王鸥也从未把爱情当做自己一定要追逐的东西。

同样对待感情坦然洒脱的还有蒋梦婕,“不是排斥结婚,而是在等最合适的”。蒋梦婕的态度代表了当下绝大多数女性的恋爱观,不再为世俗“绑架”,拿出时间精力去充裕自己的内心情感,成为更好的自己,其他的事情,让时间去成全。

作为此次“闺女团”中的老幺,林允年龄最小,才23岁,但她对于恋爱的态度也丝毫不盲目。虽然身边有像王大陆这样看起来CP感十足的“合适”男性,但林允却不为所动,二人始终处于哥们的相处模式。

受家庭的影响,林允对感情问题看得挺透彻,“先拼事业,再谈恋爱”是林家父女的一致观点,林爸爸的谆谆教导让她在感情上更为自信和松弛。

不去刻意渲染和勾画,而是从一个贴近生活的角度来观察现代女性的新式恋爱观,或许这就是《我家那闺女》的独特魅力。

“幸福力”的自我探求与追逐

小切口下展现女性成长大图景

与其说《我家那闺女》是一档综艺节目,不如说是展现当代女性成长图景的“小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看到了太多关于现代女性成长历程中值得去探讨的深刻话题。

在这档节目中,我们看到,在新时代文化熏陶下长大的女性,早已跳脱了刻板思维的束缚,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美好。尤其是爱情观,特别正能量,不再将恋爱看作适婚女的“轻奢品”,而是将其视为生活的点缀,有则“锦上添花”,无则坦然对待。

正如节目中女儿与爸爸相处时的对话,不再局限于催婚、嫁人,而是有了更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延展。例如蒋梦婕开了一天专车,谈论到乘客都很善良、真诚时,爸爸也认真加入探讨,告诉女儿“好人还是占大多数”,这种走心且正能量的代际沟通,让不少观众看到了“优秀姑娘”成长背后的原生家庭力量。

那些不急着把自己嫁出去的姑娘,往往真的是因为已经很幸福了,她们不着急。

除此以外,透过《我家那闺女》,我们也看到,全社会对女性选择单身或恋爱的标准也变得更自由。例如“乘车大爷”给蒋梦婕的“经验之谈”,只要你“经济独立,不缺他什么”,那么在感情中就不会处于弱势,这样才有一言不合“说散就散”的底气。这无疑与大多数现代女性的认知不谋而合。

同时,公众对优秀女生的评价标准也变得更多元化,从过去的“貌美、温柔、能为家庭无私付出”变成了“执行能力强,工作能力强,会赚钱”。这种本质上的改变,也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以此来看,当代女性已经步入了“幸福力”的自我探求。

记录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影视作品不在少数,无论是令人动容的记录片,还是以女性成长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亦或像《我家那闺女》这样用小切口来展现女性成长大图景的“记录+观察”类综艺节目,无疑都是女性成长史上宝贵的“集体记忆”,同样也是时代进步的印证。

从上一季节目嘉宾吴昕、袁姗姗等明星因为感情问题的难以搁置而频频感到焦虑,到这一季节目中王鸥、蒋梦婕、林允几位“闺女”看待感情问题所表现中来的睿智、冷静以及坦然,《我家那闺女》断层式的情感问题阐述,颇具时代考究价值。

它就像是当代女性成长的一面镜子,节目站在更宏大的视角,来引导女性敢于追求梦想,坚守经济独立、思想丰富,带给女性更多有价值的生活参考范本,社会意义深远。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